戏韵漫时光|老长安的行市,从来不低

 二维码 3
发表时间:2024-08-31 19:38作者:中国戏曲网

长安街知事

在北京,看一出高水平的戏曲该去哪儿?

长安大戏院会成为许多人下意识的**选择。这座戏院以自身近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复兴。它连接了戏韵历史,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,它也搭建了文化桥梁,将中国与世界联袂一堂。

长安大戏院前,有一座京剧脸谱雕塑。图源:北京日报

名声大噪

如今,西单路口车水马龙。漫漫时光掩盖了曾经的梨园盛景,昔年,誉满京华的长安大戏院曾坐落在路口东南侧。长安大戏院始建于1937年,由仓库改建而来。

那时,“长安大戏院”5个大字需要从右往左念,大门口常常用一块小黑板写着每天上演的戏码。许多大家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,以1943年8月的一次晚场演出为例,当晚便有李多奎的《钓金龟》,萧长华、叶盛兰的《连升三级》,孙毓鲲、侯喜瑞等的《连环套》,尚小云、奚啸伯、姜妙香等合演的《御碑亭》中的折子戏,大轴是谭富英、金少山、张君秋合演的《二进宫》,喝彩盈天。

新中国成立后,1950年夏天,毛主席、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欣赏了李少春、叶盛章的《三岔口》和梅兰芳、刘连荣的《霸王别姬》,长安大戏院再次名声大噪。

博大精深的京昆艺术,在长安大戏院大放光彩。
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一进戏院,便能看见东西墙上各有5幅艺术家大照片,西墙上挂着北京京剧团的马连良、谭富英、张君秋、裘盛戎、赵燕侠,东墙上则是北方昆曲剧院的韩世昌、白云生、侯永奎、李淑君、丛兆桓。

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盛况,曾影响了几代观众,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文艺创作的中流砥柱。

比如,写下《长江之歌》的已故**作曲家、原中央歌剧院院长王世光便深受传统戏曲的浸润。他回忆,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,学校所在的鲍家街紧邻西单,这里有长安大戏院,再向南,又有前门的广和剧场、中和戏院。每逢大师们登场亮相,台下总少不了王世光的身影,名家的风采、戏曲的韵律大大开阔了他眼界,是滋养日后创作的一大源泉。

**京剧表演艺术家、教育家孙毓敏也与长安大戏院结缘深厚。

她曾在《北京日报》撰文回忆,当年在北京戏校学戏时,她每周末都去看戏,穷学生没有钱,只能“蹭戏”。有一次,查票的李大爷死活不同意放她进去,僵持时,两位老人来了,只冲李大爷点头一笑,说了声:“李师傅,辛苦!”李大爷还非常客气地回道:“您来了,请!请!”孙毓敏追问,李大爷只好回答,刚才进去的两人是名角马连良和谭富英。孙毓敏力争:“我学好了,将来不也是名角吗?您不让我学习,我将来怎么成名呢?”李大爷终于被这个执着的小姑娘感动了。

此后,戏曲艺术一度陷入低谷,长安大戏院门庭冷落,设施陈旧。上世纪90年代初,为配合西单地铁工程建设,长安大戏院被拆除。1996年9月,迁址到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7号的长安大戏院重张开业,声声戏韵再次响彻长安街。

1998年9月,长安大戏院上演《碧波金鳞》。图源:北京日报

迁址重张

新落成的长安大戏院融合了古典民族建筑风格与现代科学技术。

剧场大厅宽敞明亮,全部采用意大利天然大理石镶嵌,自动扶梯进入二层观众厅。设有850个座位的剧场观众厅古朴典雅,采用仿明清风格的装饰,一层前区有26张红木条案、156把红木梳背椅;二层前区还设有40个座位的贵宾包座。

剧场舞台设计先进,天幕高13米,宽24米,舞台由可升降乐池、车台及升降、旋转舞台组成,后台还有可容纳100人同时化妆的化妆间,灯光、音响设备效果俱佳。

1996年9月27日,中秋之夜,长安大戏院内鼓声跌宕,“中华长安戏剧文化周”开幕式暨长安大戏院新建开业仪式启动,北京的戏曲演出再次迎来了一方专属天地。

那一晚,赵葆秀、康万生合演《赤桑镇》,于魁智、王树芳相继演出《上天台》《沙桥饯别》,77岁武生泰斗王金璐率徒三演《挑滑车》,尚长荣、杨淑蕊、谭元寿、叶少兰、张学津、刘长瑜等名角携好戏竞相上场。梅葆玖的《贵妃醉酒》唱罢,演出的气氛被推向高潮,舞台上下花瓣飘洒,诉说着对戏院与民族艺术的无限祝福……

从西单到东单,从破门脸儿到新剧院,“老长安”的灵魂还在吗?

曾任长安大戏院经理的赵洪涛借着请吴祖光先生为开台新戏《白蛇传奇》题写戏名的机会,向吴祖光、新凤霞夫妇请教。

“首先行市不能低。”新凤霞说。在她心里,“我始终知道长安不是谁都能去的。长安的观众厉害,场务员都有很高的素质。有一天我演出,观众掌声不断。我很是得意。演出后有位场务员大姐跟我说,‘新老板您辛苦啦!’我一听她话里有话,就向她征求意见,她告诉我,您的疙瘩腔确实好,但是越好越不能多给,一多就贫了,艺尽人缘散……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且受益终身,对‘长安’自然敬畏三分。”

留住温情

正如新凤霞所言,长安大戏院的“行市”从来不低。深耕戏曲,尤其是京剧,始终是戏院数十年来的立身之本。

重张开业之初,驻场大戏《白蛇传奇》《梅花香韵》《铸剑情仇记》《碧波金鳞》等接连上演,唱暖了场子,聚拢了人气。

后来,长安大戏院与全国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共同推出“研究生班演出专场”,一时间连演连满,一票难求,长安大戏院从此成为许多新生代名角发迹的宝地。

至2016年重张开业20周年时,长安大戏院已演出7000余场,接待观众435万人次,共有45个剧种、10万多名演员尽展风采。

太多难忘的瞬间被这座戏院见证,有笑亦有泪。2004年,长安大戏院参与制作出品的大型京剧交响剧诗《梅兰芳》首演,那时还很年轻的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胡文阁饰演“戏中戏”的梅兰芳,即剧中杨玉环等戏曲角色,正是凭借这出戏,他进入了北京京剧院,成为梅兰芳京剧团的一员。

2016年,梅葆玖大师溘然长逝,出殡前一天,胡文阁在长安大戏院演出《红鬃烈马》。“那一场,我真的是咬着牙、用浑身的力气演完的。拉开幕布的时候,我已经泣不成声,我们所有的演员和观众面朝协和医院的方向,向师父三鞠躬。”胡文阁说。

由于梅葆玖与父亲梅兰芳生前都多次在长安大戏院演出,第二天,梅葆玖的灵车缓缓从协和医院出发,特地绕行长安大戏院门前,等候在那里的工作人员手持白菊,目送先生灵车通过。

2016年,胡文阁在长安大戏院演出《红鬃烈马》。图源:北京日报

在纷繁变换的时代与市场环境中,长安大戏院留住的关怀、温情常常令人感动。多年来,长安大戏院举办了谭鑫培、四大名旦、四大须生以及王少楼、孟小冬等艺术大师的纪念活动。2024年3月,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、梅葆玖先生诞辰90周年系列活动亦在这里盛大启幕。

此外,长安大戏院也为式微的言(菊朋)派、奚(啸伯)派、黄(桂秋)派、徐(碧云)派、麒(周信芳)派艺术传人以及男旦演员、武戏演员给予了特别关照。对老艺术家的关注,更是形成了备受赞誉的演出品牌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。

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九九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演唱会创立于2007年,是长安节令戏演出的典范,每年登高望远的时刻,老艺术家们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,多年间,除去疫情的影响,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演出从未中断。

受邀的老艺术家们都曾是各行当、各流派、各院团的中流砥柱,身负顶尖的艺术水平和舞台经验,迄今,登台献艺的人数已有百余位。

2023年,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再度启动,18位名家齐齐亮相,行当齐全,流派纷呈。舞台上,他们各显神通,休息室里,许久不见的老朋友紧紧握手,彼此拥抱。

81岁的范玉媛携《凤还巢》选段上场,这是她第8次登上这个舞台。“我平时就一直在不断地练习,唱完今年的就开始准备明年的。”范玉媛常居盐城,每次都要专程赶到北京,“北京观众喜欢京剧,也特别懂京剧,所以我选的唱段不重复,但一定都是梅派戏。”作为梅兰芳先生的入室弟子,范玉媛把弘扬梅派艺术视作毕生的追求,“在这个年纪还拥有这样的展示空间,我觉得非常幸运。”

做一个决定很容易,但坚守一份承诺很难,延续十几年的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是一个缩影,里面藏着长安大戏院坚守传统、弘扬民族艺术的一份初心。不忘过往,心向未来,长安大戏院与中国戏曲的故事还在续写……

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创京剧历史剧《南海子》在长安大戏院上演。图源:北京日报


中国戏曲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本网所刊登文章,图片及视频,除原创频道外,若无特别版权声明,均来自网络转载;
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,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;
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。

联系电话:15116958584;邮箱:623566997@qq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