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阳花鼓戏

张传英(右)在教学员唱词。丁自强摄“说凤阳,道凤阳,凤阳本是个好地方……”凤阳花鼓在诠释着与凤阳人解不开的情缘的同时,也派生出了一个深受欢迎的地方稀有剧种——凤阳花鼓戏。“现在,能找到的会唱凤阳花鼓戏的人,可能只有张传英老人一个了……您说,是不是濒临失传?”近日,到安徽凤阳县采访时,县委宣传部马顺龙感叹。“这么好的东西,可不能让它没了啊!”凤阳花鼓戏又称卫调花鼓戏,因产生于安徽凤阳长淮卫而得...

后来,艺人们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剧种的营养,根据说唱中的人物、情节、进行表演,逐渐向戏曲演变,至光绪年间,形成花鼓戏。花鼓戏伴奏只有锣鼓,没有弦乐,其中的三大件(锣、鼓、钹)必不可少,演奏为4至6人,大多由演员兼任,讲究锣跟人,人跟锣,互为帮衬。

这首耳熟能详的凤阳花鼓戏是很多人小时候就听过的,凤阳花鼓与花鼓灯、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。出生在安徽凤阳县的张传英老人,在她17岁时就开始学习凤阳花鼓戏,提起往事,老人家长叹一声:“从18岁开始,我们代表大庙镇参加全县文艺汇演,哪一年不是一等奖?

建国后,凤阳县市人民政府曾2次救治该戏曲剧种,依次2次创立凤阳花鼓戏演出团,并消化吸收女艺人参与表演,她们将“凤阳三花”恰当地揉合在一起,写作出凤阳花鼓《全家乐》,中央领导人董必武收看后给与非常大激励。

已经到底了~